新闻网讯(记者 杨云峰 通讯员 黎娟/文 唐佳雨/摄)一封串起陈志远与父亲陈潭秋情感连接的“托孤”信,一封更加坚定90后“爱心小胖”骆群曙志愿服务初心的家书,让信仰在这堂思政课上跨越时空。10月15日晚,校本特色思政公选课《信•荆楚》第二课在东校区16教A313开讲。
荆州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曾誉荭,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灵、汤菊平,我校本科生院、实验室与平台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与广大师生共同聆听了思政课。
《信•荆楚》第二讲“光的方向”由该课程教研室主任郭辉,罗田县白庙河镇付家庙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骆群曙和课程教研室教师陈质晶联袂讲授。课程引入了相隔近90年的两封信,将红色书信、家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生动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在场师生感悟红色书信中的家国情怀和革命信仰的传承,引导青年学子牢记初心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追梦中国的澎湃春潮。
“生活当然也很困苦的,但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以外)了。”思政课的序幕在托孤信的朗诵中缓缓拉开,郭辉深情讲述陈潭秋父子他们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的一生,以真实故事动人心魄,以真情流露感人肺腑,引起在场师生广泛共情共鸣。
是什么让陈潭秋匆匆告别妻儿,并将还未出生的孩子托付给哥哥?书信诵读环节,陈潭秋扮演者蒋文晗朗诵了陈潭秋写给家乡三哥、六哥的托孤信,将动荡年代革命先辈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浓浓家国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封托孤信,成为鼓舞陈志远不断前进的动力;一封父亲的家书,也让90后青年骆群曙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中不断突破自我。从受政府资助的山区儿童到长大后回到家乡反哺乡村,再到成为驻村干部用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课堂上,骆群曙用一张张照片、一个个视频分享了他扎根乡村基层,用青春和汗水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温暖故事,号召大学生立志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积极服务社会,在奉献中实现自我。
“陈潭秋、陈志远,他们的人生轨迹不同,生活时代不同,但初心使命依旧,这是父子之间光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传承。骆群曙,一个人一束光,在志愿服务中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这是父子之间光的传承,是志愿服务初心的传承。整堂课用‘光’衔接起跨越时空的两代‘父子传承’,号召青年学子追寻信仰之光,勇担青春使命”。课程点评环节,陈质晶围绕主题“光的方向”进行点评。
课程在全体师生合唱《如愿》的歌声中落下帷幕。课后,同学们纷纷写下回信,与革命先辈开展跨越时空的对话。
据悉,《信·荆楚》第一季共8次课程,将围绕信、忠、爱、仁、诚、义、孝、廉8个主题,向学生们解读共产党员英雄模范的红色书信。《信•荆楚》第一季第三讲将于10月22日(周二)晚7点在16教A313开讲,由蒋萍老师授课团队带来《峥嵘岁月 母爱无声》,解读抗日英雄赵一曼的红色书信故事。
相隔近90年的两封信,让信仰在这堂思政课上跨越时空—长江大学新闻网 https://news.yangtzeu.edu.cn/info/1021/35215.htm
(审核 刘小燕 编辑 张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