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黎娟 冯星雨/文 唐佳雨/摄)寻笺叙史,信火相传。7月23日,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信·荆楚”暑期集中实践队赴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北大红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忆峥嵘岁月,寻红色书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封深情的书信如何准确传递给收信人呢?在北京故宫向东3.5公里的贡院6号,有一座特殊的博物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这里是我国唯一收藏和利用邮政、邮票文物进行相关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师生依次参观了“龙年生肖邮票展”“‘牢记初心使命、奋进新征程’邮票展”“邮票馆”“邮政馆”等展区。通过一枚枚邮票、一件件文物,感受书信传递的历史变迁,重温革命时期交通邮政人“保守机密,人在文件在”“排除千难万险,勇往直前完成传递任务”的英勇事迹,也被当代乡村邮递员“只要有邮件,邮车就得走;只要有人在,邮件就要抵达”的坚守深深感动。
(图为“信·荆楚”暑期实践队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寻访调研)
寻访北大红楼,感悟革命精神。从红楼中门进入,“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的标题映入眼帘,6个部分,19个单元,958张图片、1357件文物、40件艺术品分布在各展厅,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团队师生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逐一参观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等主题展区。时而驻足停留,围绕展柜里的一封封书信展开研讨,解读书信背后的历史故事;时而认真观看图文资料、仔细聆听视频影像,交流探讨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深切地感受先辈们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感受共产党人的坚守与信仰。
(图为“信·荆楚”暑期实践队在北大红楼寻访调研)
(图为“信·荆楚”暑期实践队在北大红楼寻得的部分红色书信)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序厅内,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镶嵌在墙上,不少参观者驻足立正,神色严肃,低声吟唱,用歌声传递心情。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师生认真聆听解说,逐一参观了“中国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日军暴行”“东方主战场”“得道多助”“伟大胜利”和“铭记历史”等8个展览篇章,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段段富有感染力的影像视频,深切感受到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和精神洗礼。据馆内讲解员介绍,目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藏抗战文物3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17件(套),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抗战文物史料体系。“在加强保护研究的同时,注重活化利用,挖掘文物史料背后感人故事,还原严密的历史证据链。”这对于团队寻访调研红色书信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图为“信·荆楚”暑期实践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寻访调研)
经过一天的寻访调研,团队共寻得毛泽东、蔡和森、李大钊、胡适、邓恩铭、邓颖超、赵一曼等十余人的红色书信二十余封。据悉,明日团队还将前往山东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持续开展寻信工作,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立新功。
(审核 刘小燕 编辑 张云雾)